鲜花为劳动者盛开,颂歌为奋斗者唱响,每一位劳动者都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非凡篇章。在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之际,让我们一起走进物产劳模工匠群体代表,感受他们工匠精神、劳模风采,探究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拥有怎样的非凡力量。
在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征程中,王兆明同志以坚定的信念与卓越的智慧破浪前行。他先后荣获 2015年青海省国资委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、2017年青海省大通县“十佳工匠明星”、2018 年省总工会“全省五一劳动奖章”等多项荣誉。这些闪耀的勋章,不仅是对他精湛能力的认可,更是对其数十年如一日敬业精神的崇高褒奖。
面对企业能耗瓶颈,王兆明以“刀刃向内”的决心精准施策。他带领团队构建全要素对标体系,紧盯生产能耗核心指标,将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融入每一个生产环节。凭借务实作风与创新思维,带领干部职工推动铝液吨耗可比交流电耗降低520kWh,多项关键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,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成本优势,让节能增效从蓝图变为现实。
作为 “王兆明劳模创新工作室” 带头人,他始终以创新为引擎驱动发展。13项科研项目落地生根,近千万元经济效益转化成果;15项专利申请(4项发明专利、11项实用新型专利)构筑技术壁垒;1800余万元政策资金的争取,更让企业装备与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。他用智慧点亮创新之路,让科技成为企业腾飞的强劲翅膀。
他以远见卓识推动企业向“绿”而行,主导绿电使用与节能降碳改造双管齐下,加速电解铝生产绿色化、数智化转型,使物产工投公司成功跻身省级“绿色工厂”,并获评为“西宁市科技型企业”与“西宁市企业研发中心”。他用行动诠释绿色发展理念,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树起标杆。
以忠诚为底色、以担当为脊梁、以实干为画笔,赵尔雄在岗位上描绘出壮丽的奋斗画卷。
他从工投公司电解二车间副主任到主任,再到如今的生产总监,在不同岗位上一路耕耘,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深深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。多年来,他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一步一个脚印,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的忠诚、对事业的热爱。
工作中,赵尔雄将责任与担当扛在肩头,一心扑在厂里,甘于奉献。他把每一项工作都当作使命,事无巨细、精益求精,将服务职工群众作为自己最坚定的信念。职工群众遇到困难,他永远是那个 “随叫随到” 的人,一句 “立即办、坚决办”,是他对职工最温暖的承诺。面对脏、苦、累、险、急、难的工作,他总是冲锋在前,以身作则,用坚实的臂膀为职工遮风挡雨,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无私与担当,成为职工心中最可靠的 “主心骨”。
在公司电解槽大修的关键时期,他主动请缨,先后参与 80 余台电解槽大修,以高度的责任感圆满完成任务。2023 年,他凭借科学的生产组织,带领团队实现电解铝超产 5000 吨,多创造效益 9500 万元,电耗节约 772 万元;2024 年,他牵头从工艺过程管控、操作管理等方面全力攻关,使公司电解铝生产各项原材料消耗达到历史最优水平。在挖潜增效的道路上,他带领职工自制工具、维修设备,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超 19 万元。每一个数据、每一项成果,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汗水,彰显着他实干担当的光荣使命。
营销人员是客户接触物产汽贸品牌的第一道桥梁,刘少侠便是其中一位闪耀的奋斗者。多年的摸爬滚打,不仅磨砺出她钢铁般的意志,更让她深刻领悟到劳动创造价值、奋斗成就梦想的真谛。
初入公司时,汽车市场竞争激烈,公司发展艰难。为节省费用、打开局面,刘少侠带领销售团队开启 “扫街” 模式。每日下班后,她穿梭街头,拦车张贴宣传单。面对司机的驱赶与不满,她从未退缩。那些被拒绝的瞬间,反而成为她前进的动力,每一次沟通都是口碑的积累,每一次合作都是品牌的升华。经过数月如一日的坚持,公司知名度与销量逐步提升,这段充满艰辛的扫街岁月,不仅锻炼了她的意志,更让她在市场的浪潮中站稳了脚跟。
担任销售顾问期间,她用行动诠释了何为责任与担当。在销售现场,她不慎重重摔倒,为不耽误客户提车,她强忍剧痛办理手续,直至下班才就医,检查发现关节碎骨需手术。休养期间,她仍耐心接听客户咨询电话,不到半月便重返岗位。她以专业与热情为名片,随时响应客户需求,用细致入微的服务传递物产汽贸品牌价值。走上管理岗位,主动思考汽车销售和售后的精细化管理,应对竞争激烈的汽车销售市场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陈志财自2005年踏上工作岗位,一路奋进,如今已成长为高级技师,现任青海物产工业投资有限公司动力车间副主任。他在生产一线深耕十余载,将全部心血倾注于电工岗位。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实践,让他练就了精湛的电气操作维修本领,成为公司电气领域的中流砥柱。
在工投公司电解铝项目投产关键时期,110kV 变电站进线送电失败,他临危不乱,凭借深厚的技术知识,迅速排查故障,确保项目按时投产。不仅如此,他还积极开展技术革新,开发两套自动化工业循环水冷却系统,减轻工人劳动强度,提升设备安全运行率;完成多项系统升级改造,使大型电力设备在电网突发状况时能及时应对;破解进口空压机控制程序,打破技术封锁。每年他还为部门消除200余条设备缺陷,并协助兄弟单位解决诸多紧急故障与技术难题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。
作为青海省青年职业技能导师,他深知“传、帮、带”的重要性。以“职工书屋”“劳模创新工作室”为依托,他积极参加 “阅读学习、知识竞赛 + 安全演练、技术比拼”等丰富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。在活动中,他倾囊相授,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事,全方位提升干部职工在电气运行、设备管理等多领域的知识储备,为公司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人才。
石学林,他怀揣对汽车维修事业的热爱,将 “工匠精神” 深植心间,以青春为笔,以汗水为墨,在追梦路上坚定前行,不仅赢得了同事的认可与用户的好评,更成为公司发展征程中熠熠生辉的榜样力量。
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,车辆控制单元日益复杂,维修工作面临诸多技术难题。石学林深知 “不进则退”,凭借一股 “不达目的不罢休” 的 “牛劲”,他利用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。无论是深夜的书房,还是休息日的车间,都能看到他埋头钻研技术资料的身影。他不断为自己 “加油充电”,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,从普通修理工成长为售后服务部的技术 “大拿”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。
在实际工作中,他不仅深入研究汽车各部件及维修设备的工作原理,更将帮助公司控制成本视为己任。为避免订购配件后无法出库的浪费现象,他在故障判断上力求精准无误。遇到复杂故障时,他常常对照技术资料彻夜研究,甚至将车间未完成的工作带回家中继续钻研。凭借这份执着与专注,有效降低了公司维修成本,同时自身专业水平也实现了质的飞跃,在各类技术竞赛和公司评优中屡获佳绩。